为共同缅怀已故的原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著名诗人徐荣街教授,4月4日上午,徐荣街教授追思会在分析测试中心300举行。校党委书记方忠,徐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处长、市委两新办主任武湖,中文96届校友代表,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哈哈体育师生代表以及徐荣街教授家属参加会议。
校党委书记方忠在讲话中深情回忆了徐荣街教授治学为人的先进事迹,对徐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思,对其家属表示诚挚慰问。方忠指出,在缅怀与追忆的同时,我们更要学习徐荣街教授内蕴高洁的精神品质。一是要学习徐教授怀瑾握瑜的高尚师德和淡泊名利的高雅情操,以及睿智大度、乐观向上的人生信条;二是要学习徐教授精于诗歌创作的苦心孤诣和深邃广博的学术视野,以及笔耕不缀、勤奋创作的不竭动力;三是要学习徐教授爱校荣校、以校为家的人文情怀,以及关心学校事业发展、为学校贡献一生的使命担当。方忠强调,本次追思会既是对徐教授个人的缅怀,也是一场极具有特殊意义的师德师风教育的实境课堂,我们要永远铭记以徐教授为代表的优秀师德模范,努力传承师大文脉,积极弘扬师大精神,将中文薪火代代相传,为学校高质量的发展积蓄澎湃的前进动力。
追思会上,徐荣街教授之子徐剑讲述了徐教授生前的生活片断,对江苏师范大学及来宾表示由衷的感谢。哈哈体育院长沙先一介绍了徐荣街教授的生平事迹,哈哈体育副院长王立增代为宣读了94届中文校友、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撰写的追思发言,来宾与教师代表纷纷发言追思了徐教授的师德风范和治学精神,一同观看了徐教授生前接受70周年校庆纪录片《北迁》的采访视频,重温了徐教授的代表诗作《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和《接班人之歌》。
附徐荣街教授生平简介及追思发言、文章。
徐荣街教授生平简介
徐荣街教授,江苏沛县人,出生于1941年,于2022年12月23日,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2岁。
徐荣街教授1964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一直留校任教。生前曾任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徐州市文联副主席、省作协理事等职务,是一位杰出的领导,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同时,徐老师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学者。
徐荣街教授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教育事业。他生前的座右铭对我们影响深远: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无悔。可以说,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文人,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感染着我们、指引者我们,前仆后继,为着师大人的共同理想而慨然向前!在徐老师担任中文系系主任期间,中文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突破,学科蓬勃发展,实力飞速提升;在他从教的几十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在各项领域里,特别是教育领域中发光发热,成为国之大者、国之栋梁。可以说,他为哈哈体育各项学科的发展,以及整个学校的建设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一名享誉文坛的诗人。徐老师生前创作的诗歌,在文坛影响斐然,他的代表作长诗《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发表在《中国青年》1963年第5—6期合刊的“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与毛主席、周总理的题词排列在一起。而后又在《中国青年》杂志陆续发表《接班人之歌》《绿野放歌》等诗作,并在《诗刊》等顶级文学创作杂志发表大量诗作。《接班人之歌》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多次在各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朗诵,2011年收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红色经典作品朗诵》一书,诗歌《眼睛》1980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学创作奖。原文化部部长、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同志亲自为他的诗集《冲浪歌》题写了书名,其诗歌地位之尊崇及影响,可见一斑!
在学术上,徐荣街教授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主要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论》、《中国新诗人论》、《现代抒情诗选讲》、《唐宋词选译》、《古诗词评析》等,皆堪称学术上的扛鼎之作,以及一部等待付梓的六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中国新诗百年史》,对中国新诗进行了细致的脉络梳理和精密的系统建构。遗憾的是,徐老师无法亲眼见证这部恢弘的学术著作刊发于世,悲乎,痛哉!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虽然徐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宽厚美德将长留我们心中,他的敬业精神将成为我们永远的学习典范;他激情澎湃的诗歌,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学术思想和美好人格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给我们以启迪、温暖和力量。
1.中文77级校友、哈哈体育教授张仲谋的追思发言。
深切怀念徐荣街老师
张仲谋
尊敬的方书记,徐剑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徐荣街教授的追思会,作为徐荣街老师的老学生,也是目前哈哈体育在职在岗的年龄最大的教师,确实是深有感慨。
年前得知徐荣街老师因病逝世的信息,非常悲痛!对我来说,徐老师不只是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老教师,同时又是同乡,同事,是我们中文77级的首任班主任。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第一届学生,我每次上课都会经过体育场旁边的“苦战”刻石,想到1977年的高考,那时我高中毕业,已在农村劳动5年,想到77年10月份的高考初试,12月份的复试,想到1978年3月6日,一个人背着行李到位于徐州市南郊的师范学院报到,这都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那天我刚到云龙校区最南端的宿舍1号楼安顿下来,我们的班主任徐老师就到宿舍来看学生了。那是我和徐老师第一次见面,但我马上脱口而出地问:“您是徐荣街老师”。因为在上学之前,我是沛县新诗创作的业余作者,而徐老师的哥哥徐荣敏正是我们沛县的著名诗人。我曾经拿一首《微山湖放歌》请徐荣敏老师指点。因为他们兄弟长得很像,所以我一下子就认出了徐老师。
徐荣街老师当时教写作,讲修辞讲比喻的时候说,淮塔大门的牌坊式建筑,像一个巨大的铁壳热水瓶,妙语解颐,成了我们那一届学生难忘的记忆。1982年1月我留校任教,因为上学时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作品,所以被分到写作教研室。虽然徐老师不久就调到了现代文学教研室,还是有同在一个学科教研室的荣幸。后来徐老师继廖序东先生、邱鸣皋先生之后做中文系主任,我也有一段时间做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与徐老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更多了,对他的聪明、才情、学识、口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在工作方面以及治学方面,也多次得到徐老师的指点与提携,这些都是没齿难忘的。
徐老师是当代著名诗人,他的《雷锋之歌》、《你只有二十二岁》,1963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之后,很快洛阳纸贵,成为当时家传户诵的名篇。而徐老师当时也只有二十二岁,是中文系大三学生。后来徐老师潜心治学,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创作与发展。因为有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的经历,故能以诗人之手眼指点评说,体会入微,论述惬当,在学术界广受赞誉。
当年我们进校读书时,廖序东、吴奔星、王进珊、蒋廷曜等老先生都还在。徐荣街老师还是年轻教师。近年来,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一个一个地逝去,张梁老师、郭广伟老师、邱鸣皋老师、邓星雨老师等等,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仍然令人悲痛而伤感。现在我们这一代人也已经成了哈哈体育的老人。学校建校70年,我在学校45年,我对学校,对中文系充满感情。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非常希望现在哈哈体育的年轻教师加倍努力,更快成长,传承中文薪火,光大吴韵汉风,为哈哈体育,为我们学校的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徐荣街教授,怀念所有为中文系、为江苏师大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师,意义也正在这里。
2.中文77级校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院长、深圳大学教授郭杰的追思文章。
“蓬舟吹取三山去”
——缅怀诗人徐荣街老师
郭杰
昨天(2022年12月23日)夜里,从校友群中传来一条消息:我们的老师、诗人徐荣街教授已于当天凌晨病故了,享年82岁。初闻之下,极感突然,难以置信。因为就在今年10月26日母校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还现场播放了反映七十年辉煌历程的电视片《北迁》,其中出现一段徐荣街老师接受采访的内容,谈自己作为学校早期的学生和留校任教的教师的双重感受,还特别拍出了他于196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所发表长诗《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的书影。从电视片中看来,他的气色那么安闲,语调那么舒缓,面貌是很有神采的。不意竟这样溘然而去了。经了解,原来是在秋天里受了凉,后来病情加重,多有反复,肺部感染,终于不治。真是令人悲痛!
徐荣街老师是徐州沛县人,出生于1941年,1964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当年,他以一个22岁在校生的身份,以“徐州师范学院徐荣街”的署名,在《中国青年》1963年第5—6期合刊的“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发表长诗《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对雷锋那定格于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所展现的伟大精神,进行了激情澎湃的歌唱。他的诗作,和毛主席、周总理的题词排列在一起,和董必武、郭沫若的题诗排列在一起,其社会影响之大,自不待言。据说这期专辑引起广大青年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累计印数达800万份之多。这也自然在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可是,我师从徐荣街老师多年,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从未听他说起过此事。他就是那么谦逊低调的一个人。
在学术界,徐荣街老师是以诗人和诗歌研究专家的双重身份而闻名的。他后来还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其鲜明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节奏感,尤其适宜于朗诵。可惜未能结集。若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动荡所扰,相信他在创作之路上本可以走得更远、成就更大些。他的诗歌研究,深受本校老一辈学者、诗人吴奔星老师的影响。吴老师1980年在《文学评论》发表《试论“新月诗派”》一文,是新中国第一篇探讨文学流派的论文,被认为开文学流派研究的先河。而徐荣街老师的代表性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从流派论、诗人论、诗学论三个部分,对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创作历史、创作流派,以及新诗创作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阐述,具有独到的视野和见识,堪称学术上的扛鼎之作。特别其流派论的部分,明显看出吴奔星老师的学术衣钵,并能予以拓展和深化。他和徐瑞岳老师联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辞典》,是一部内容厚重、体例精严、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同时,他也特别重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在古典诗词的普及方面费了不少心血。其《唐宋词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就是这样一本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优秀之作。
1977年恢复高考,我成为首批考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本科生(即所谓“77级”)之一。荒废了十年时光,终于能如愿进入大学读书了,同学们都有一种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勤奋刻苦精神。学校也为我们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老一辈教授,如时任中文系主任、语言学家廖序东老师,诗人、现代文学专家吴奔星老师,古典文学专家王进珊老师等,都不顾年老体弱,亲临教学一线,为我们授课。很多中年骨干教师,如古代文学的邱鸣皋老师、吴汝煜老师、朱宏恢老师,现当代文学的张梁老师、邓星雨老师、徐荣街老师,文艺理论的王维甦老师、外国文学的刘彪老师等,都给我们开设了很多精彩课程。真是谆谆教诲,如沐春风,令人受益无穷,终生难忘。后来,我们中文系77级同学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服务全国各地各单位。如徐放鸣、刘健、张仲谋等同学,曾担任过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领导职务,傅刚、张宏生、李继凯、严华、魏崇新、朱存明、张卫中等同学,分别成为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母校江苏师范大学的知名教授,还有很多在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也各自做出了卓越贡献。每念及此,怎能不感恩于母校和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十年前,母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我还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工作,以兄弟院校代表和校友代表的双重身份,回校参加校庆盛典。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小文《母校的回忆》,发表在校庆当天的校报上,深情回忆了当年各位老师的教诲。其中写道:“徐荣街老师是诗人(后来当了系主任),教我们写作。一次,我在作文里写了一句:‘空气炎热得好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一样。’徐老师用红笔在句子下边画出一条波浪线,表示很欣赏。其实,这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句子,精于创作的徐老师焉能看不出来?他不过是以这种方式来鼓励我这个稚嫩的学生,帮我树立学习的信心罢了。”毕业后我曾在多所大学工作,深知写作课难度高,工作量大,成效往往不显著,有些老师是不安心于此的。但徐荣街老师的写作课,却能够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审阅批改每个学生的作文,让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真是一入师门,终身受益。行文及此,我脑海中浮现出徐老师在灯前伏案、认真写出一句句切中肯綮的评语时的情景,深深的敬意,不禁在心头油然而生。
徐荣街老师晚年,有时会来深圳,探望在此地创业的儿子,小住一段时间。我曾和同学一起去探望过他几回。最后一次,寒喧过后,他说起,近年来全部精力,都用于修改充实《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史》的工作,现已基本完成了。似有轻松之感。但接着又说,此书出版事宜尚无着落,又为之颇感牵念。当时,我刚从一个大学校长岗位退下来,很有心介绍他担任该校特聘教授,既可加强其学科实力,也可借机推动这部大著早日出版。不意世事变迁,加以近年来新冠疫情的肆虐,这事就耽搁下来,未能办妥,思之不禁惘然。对像徐老师这样以学术为生命的学者来说,我想,这也是他的未了之愿吧。好在徐老师毕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大家共同努力,这部凝聚其毕生心血、具有高度开拓性的重要学术著作,付梓问世,嘉惠学林,必是指日可待之事。
关于诗人的归宿,宋代李清曾充满激情地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宁愿相信,徐荣街老师是驾起一叶蓬舟,乘九万里长风,到海外的蓬莱仙岛寻求更充沛的诗意和灵感去了。当然也可以套用一句古语:“人固有一死。”徐荣街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而其道德文章,足垂世范,他的人格魅力、学术成就和诗歌创作,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2022年12月24日)
3.中文90级校友、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的追思发言。
德范后世 才誉学林
——在徐荣街老师追思会上的发言
李凤亮
各位老师、同学、校友:
大家好!
在邻近清明、慎终追远的时节,母校江苏师大哈哈体育举行徐荣街老师追思会,心情难以平复。徐荣街老师离开我们刚刚一百天,微信群、朋友圈中不时能看到师友们的追思文字,家人、同事和弟子们还没有完全从悲痛中走出来。在这个时候举办徐老师的追思会,缅怀老师的道德文章,是对徐老师的追念、对家人的抚慰,也是对后学们很好的一场教育。遗憾的是,因在北京参加一段时间的封闭学习,无法赶回徐州参加,只能写下一些我对徐老师真诚的怀念。
我是1990年9月从中师保送进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报到不久,从师兄师姐们的口中,就知道系主任徐荣街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教授,心中顿时多了几分恭敬和仰慕。但见到徐老师时,他却不似想像中的大教授般威严,反而像慈祥可亲的父辈。徐老师担任系主任,给我们上的课不是很多,但每每有问题请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这其实正是那一代徐师大先生们的治学风范,也映现着徐州人厚重博大的义气和情怀。
徐老师成名极早,1963年22岁时,他以在校生身份、“徐州师范学院徐荣街”名义发表讴歌雷锋的《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轰动全国。刊印诗作的《中国青年》1963年第5-6合期累计印刷800多万份,这在今天都是难以想像的。不久后徐老师留校任教,仍然低调朴实,创作不辍,同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方面持续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嘉惠学林。我90年代初在中文系读书时,徐老师刚刚50周岁,正是学术思想更加成熟的高峰时期,在新诗研究领域佳作不断,《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体大思精,成为其学术的代表之作,在现当代文学界享誉久远。听徐师中文杰出校友郭杰教授讲,徐老师在徐和旅深期间,仍在修订《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史》,且已完成,只待付梓。没想到疫情弄人,徐老师没能看到自己心爱的著作的出版,算是一件憾事。
1994年我本科毕业,留在中文系任教,系里各位老师对我多有关照。徐荣街老师作为系主任,更不时关心我们青年老师的教学、研究和生活,鼓励我们沉下心来,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开展研究。在徐老师和各位先生的指导鼓励下,我很快发表了一些论文,并获得江苏省社科项目立项,开始了学术上初步的启航。30年过去了,我在几个高校工作过,学术领域也有了较大变化,但细想之下,最初对学术的兴趣是在徐师培养起来的,对学术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热爱也是在徐荣街等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中建立起来的。
2022年10月末,疫情未稳,陪同郭杰教授回母校参加70周年校庆活动,见到了不少老领导、老教授,但很想见到的老系主任徐荣街老师却未能面晤,有点怅然。在反映母校办学非凡征程的专题片《北迁》中,徐老师作为60年代校友身份出镜,讲述当年创作过程,听者印象深刻,倍感关切。因行程紧张,需返岗工作,疫情中医院探望也不便,那次就没再去看望徐荣街老师,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竟传来徐老师去世的消息。听学长说,徐老师因为受寒而住院,时好时坏,后来病情加重,感染肺炎,最终不治,驾鹤西游……
徐荣街老师的一个儿子在深圳工作,所以他和师母晚年时常年在深。聚过一些,但有时电话约他,他总是说责任在身,要去接孙女放学。他对孙女特别关心,责任感特别强,也可能是怕打扰在岗工作的我们这些晚辈。最难忘的是历史系杨绪敏教授从香港回来经过深圳,他也是徐老师的学生。那晚,徐师历史系校友、宝安区人大张志彪主任请大家在日本餐厅欢聚,徐老师喝了不少清酒,师母一再阻挡,但我们晚辈一再笑语劝敬,最后宾主尽欢,师母也没再说啥。还有一次是哈哈体育初日书记出差广东,我邀约校友们陪徐老师和初书记聚会,师生们一起也其乐融融,如今皆成往事,怎不唏嘘!
徐老师是让我们这些历代徐师学生都非常敬重的师长,在中文学科发展历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面对师长的离去,惟有感喟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更应珍惜当下。好在“中文不老,薪火相传”,期待徐荣街老师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良好教风、学风、系风,定能一代代赓续传承下去,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我相信,这也是对徐荣街老师最好的告慰。
2023年4月2日于北京
(2014年11月,徐荣街教授在深圳和中文系校友聚会合影)